更懂起重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专注起重装备行业32年,提供起重设备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解决方案
平台特点
平台能力
灵活连接
快速集成
安全可靠
开放共享
新闻动态
2021年:迎来跨越式发展“10+m+n”平台体系加速构建2020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迅速,逐渐从概念走向落地,多层次、系统化的平台体系基本形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企业转型、有序复工复产等提供了有效支撑。综合型“双跨”平台获得各方高度认可,海尔、东方国信、用友等十大“双跨”平台平均接入工业设备达到140万台/套、工业APP突破7000个、服务工业企业超过1万家。特色型行业和区域平台快速发展,中联重科、中国电子、中海创等一批龙头企业基于自身行业知识禀赋加速平台布局,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平台近100家。专业型平台不断涌现,和利时、云道智造、兰光创新等企业围绕工业协议解析、工业大数据分析、工业仿真等领域,打造了一批专注特定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技术单点突破的重要抓手。展望2021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在“新基建”浪潮背景下,实现平台模式创新、工业设备上云、数字化管理、试验等能力的持续提升,平台功能更加完备,多层次平台体系更加完善。“平台+技术”2020年,围绕“平台+新技术”的融合创新发展取得快速的发展,各企业积极探索在不同工业场景中深化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和工业互联平台的融合应用,涌现出一批典型应用场景。一是商飞、华为、阿里巴巴等企业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5G”应用实践,逐步建立涵盖网络、设备、模式、算法、安全、标准等环节的新型工业互联网体系。二是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合加速,形成了智能检测、工艺优化、辅助决策等创新应用,推动建模优化与迭代升级,增强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区块链助力平台构建可信数据资源存储、管理和服务体系,推动平台数据的归属确权、安全传输和可靠交易。展望2021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加快形成一批面向设计仿真、生产控制、质量监测、物流配送、供应链协同等工业场景的融合创新应用,进一步为新技术在工业领域落地提供关键支撑,推动融合发展迈向新高度。“平台+行业”2020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在垂直行业落地深耕,已广泛渗透应用到钢铁、石化、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等30多个行业,平台行业赋能水平不断提升。企业聚焦行业痛点问题,将技术突破、模式创新与产业实际需求相结合,形成了一批面向特定场景、具有推广价值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旧动能改造方面,在原材料、高端装备、消费品和电子信息等行业,基于平台的质量管控、设计优化等智能解决方案持续涌现,以“提质、降本、增效”为目标有效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培育方面,融合创新成为行业转型主旋律,平台催生出制造协同、能力共享、工业金融、零工经济等一批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拓展市场新空间。展望2021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在细分垂直领域进一步普及推广,全面赋能传统产业,加速形成一批 “平台+行业”优质解决方案,提高行业整体资源配置效率,加速培育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按需制造、共享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实现行业企业的创新发展。“平台+区域”2020年,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加速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块状经济服务。支持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面向北京、青岛、南京、苏州等重点地区布局“7+12”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各地依托平台打破区域行政划分和市场壁垒,优化地区产业空间布局、科技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加速区域内科技、人才、资本、土地等要素资源集聚和共享,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加速带动区域产业提质增效的有力支撑。展望2021年,将形成一批面向“块状经济”发展的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整合地方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资源与行业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平台+双链”2020年,工业互联网平台聚焦防疫复工难点痛点,加强协同配合,持续在疫情防控、物资配送、复工复产等领域释放赋能作用,有力支撑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一方面,海尔、腾讯等企业通过平台扩大物资汇聚、供需对接、动态调配等产品及服务供给,有效缓解复工防疫物资及原材料短缺,助力企业生产协同、柔性转产和产能共享,产业链加速协同复工复产、快速实现达产增产。另一方面,智能云科、阿里巴巴等平台解决方案提供商帮助制造企业在疫情期间大力推行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智能化生产等新模式,推广在线协同设计、远程设备维护、生产远程调度、车间无人管控等应用,实现“停工不停产”“减人不减产”,保障了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展望2021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将亟需作为支撑人、机、物等全社会制造资源泛在连接、柔性配置和聚合共享的重要基础设施,为“补链”“优链”“强链”等提供有力保障,助力构建安全、敏捷、经济的现代供应链。“平台+生态”2020年,工业互联网平台融通发展生态不断壮大,各类平台建设主体依托自身发展优势,加速从产业链整合向跨行业、跨界融合互补方向转型,构建以平台为核心的制造业协同创新发展生态。一是跨产业协作不断增强,基于平台的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持续涌现,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供应链金融等新业态加速形成。二是跨地区合作不断深化,多领域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集聚区初步形成。长三角、成渝等产业集聚区陆续签署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协同推动产融产教对接、应用推广。三是跨领域服务不断优化。围绕技术服务、监测分析、数据管理、质量管理、标准管理等领域培育33家公共服务平台,多层次、专业化的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体系正加速在全国范围内落地,全方位保障工业互联网平台健康发展。展望2021年,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集聚效应将更加显著,进一步促进产业、科技、金融对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涌入融合创新技术、典型应用场景、行业解决方案等投资领域,加速平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落地,加速完善平台产业生态体系。平台体系尚不成熟核心技术积累不足从供给看,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基础支撑产业薄弱,50%左右的工业PaaS平台采用国外开源架构,90%以上的CAD、CAE、PLM高端工业软件市场被欧美企业垄断。从需求看,制造企业倾向于将有限的资金倾斜到设备自动化改造上,软件应用投入不足,“重硬轻软”现象依然严重,缺乏以需求牵引供给的发展环境,影响了工业互联网平台核心技术的持续迭代和功能演进。解决方案有待成熟第一,企业“不敢用”。部分制造企业担心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时会导致业务出错或进度受阻,管理者害怕由于平台不够安全可靠而承担责任。第二,企业“不愿用”。即使在某些领域国内已存在较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部分企业仍倾向于使用国外工业软件或系统,严重阻碍了解决方案的应用推广。第三,企业“不会用”。制造企业信息化基础参差不齐,很多企业难以实现对解决方案的“即插即用”,阻碍了平台应用的持续深化。人才供需结构失衡一方面,“育人难”。另一方面,“留人难”。互联网公司往往用数倍于工业企业的年薪挖人,有工业知识经验的开发人员频频转入互联网行业,加剧了复合型人才的结构性短缺,难以为平台建设及应用推广提供有效支撑。生态体系尚不完善第一,资源整合能力不足。国内缺少类似西门子、GE等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产业巨头,平台企业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资源共享和整合能力不够。第二,优质平台供给不足。我国制造企业的行业机理、工艺流程、模型方法等工业知识积累较薄弱,存在低层次平台重复扎堆的现象。第三,金融服务能力不足。平台建设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资本市场目前对平台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量平台企业初期无法获得足够充足恒定的资本投入。强化前瞻布局 提升服务能力完善平台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持续完善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推动研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相关的配套文件,将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融合发展突破口和着力点,破除妨碍平台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推动平台规模化推广和迭代创新面向装备制造、原材料、消费品、绿色制造、安全生产等重点行业领域,持续深化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平台和特点鲜明的区域型、特色型、专业性平台建设。加快推动企业设备上云和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劲的工业互联网发展高地。加快“平台+新技术”融合创新发展加快制定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产业图谱,着力突破边缘计算、工业机理模型、低代码开发等关键技术,超前布局数字孪生、云化仿真设计与运营管理软件等,提升安全可靠发展能力。聚焦“平台+5G”“平台+区块链”“平台+AR/VR”等技术融合趋势开展试点示范遴选,加快培育一批平台创新解决方案和一批高价值工业APP,提升平台产品及服务供给能力。完善平台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中心建设,整合地方创新资源与行业需求,搭建面向平台解决方案供需对接、成果推广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创新中心之间的协同联动,打造多方联动、协同创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体系。加速打通金融链人才链产业链支持打造工业互联网人才实训基地,通过 “新工科”建设等方式,开展多层次人才培训、宣贯推广和应用实践,培育工业互联网领域复合型人才。充分利用创业板、科创板等政策机制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产融结合创新发展,进一步强化产业链、金融链、人才链的联通对接和相互赋能。充分发挥联盟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深度行、现场会等活动,系统推进成果应用推广,营造产业发展良好氛围。来源:工信头条 2021-02-08
世界先进制造领域2020年态势总结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制造业发展滞缓。2020年,全球制造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严重。前半年制造业处于严重萎缩状态,5月份全球制造业PMI指数跌至40%以下,降至2018年以来最低谷。后半年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制造业缓慢回升。世界主要国家均采取各类措施刺激发展,对冲疫情影响。美国启动“大众企业贷款计划”,以支持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英国通过降息、拨款、拟定创业就业计划等措施,应对出现的失业潮。欧盟签署总额5400亿欧元的紧急救助计划,并酝酿采取措施吸引制造业回归,降低供应链外部依赖。德国信贷扩张,国家为企业提供不设上限的贷款金额,同时为小微企业提供500亿欧元的紧急援助,保障就业。5G技术赋能工业领域,促进智能制造新发展。英国投资900万英镑启动名为“5G-Encode”的5G技术与制造业融合项目,将探索工业环境中专用5G网络的新业务模型,研究5G在改善复合材料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韩国现代重工集团与电信运营商KT公司合作开发基于5G网络的先进智能船厂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自主机器人技术,以提高效率和安全性。法国施耐德电气和Orange电信在勒沃德勒伊工厂部署工业领域的室内5G通讯基础网络,通过5G技术将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运维活动,并部署远程机器人实现远程观察,旨在将5G技术应用于现代工业环境,打造可靠、可扩展、可持续的连接解决方案,以满足未来工业需求。英国电信(BT)与伍斯特郡5G测试平台(W5G)开展合作,加速实时5G专用网络建设,促进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动态化和全自动化,推动工业4.0和智能制造发展。数字孪生技术与解决方案帮助制造业效能大幅提升。美国Authentist公司将Nebumind公司的数字孪生工具集成到制造执行系统中,生成“数字孪生”可视化效果,将3D打印设备参数和传感器数据与原始零件几何形状融合,帮助用户识别各零件的问题区域,提高检查效率,使返工需求识别速度可提高10倍。南卡罗来纳大学为美海军舰船开发“数字孪生”系统,以提高美海军舰船动力系统和平台的韧性、效率、适应性和自主性,并为舰船上昂贵的电气部件提供实时监测和预测性维护。英国宇航系统公司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对第六代战斗机“暴风”的概念外形进行设计和测试,同时试飞员能够在陆基模拟器上驾驶战机,数字孪生后续还可为飞机全生命周期的各环节提供支持。3D打印技术与成果持续更新,行业应用逐步深化。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开发出一种融合了注塑元素的新型3D打印技术。该方法先3D打印出外壳结构,然后向空腔内注射塑料进行填充,其打印速度比传统的FDM技术快3倍。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利用3D打印技术,在3个月内完成了核反应堆原型的设计与制造,并利用制造过程中的持续监测和人工智能技术完善原型堆的设计,以进一步评估材料和性能。美国3D打印初创公司Relativity Space完成了其3D打印火箭发动机Aeon 1的首次地面全周期点火运行实验。Aeon 1共含100多个零件,平均制造周期仅为一个月,其成本和工序都大大减少。美陆军立项研究利用增材制造技术开发下一代弹药,以增强弹药的穿透能力和杀伤力,帮助实现更高的初速度和更远的射程。世界先进制造领域2021年趋势展望机器人技术与应用齐头并进,商业落地进程提速。机器人基础与前沿技术迭代速度将持续增快,主要将围绕人工智能、人机协作等方向展开;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空间广阔,规模将不断扩大。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积极开发配件,帮助已实现商业化的Spot机器人应用程序更加多样化,2021年将为其配备机械臂,以执行开关门和物品拾取等任务,同时还将配备自充电基座,使其能够在无人操作环境下自行返回充电。韩国SK电讯和日本欧姆龙合作开发出搭载了AI、5G、机器人自动控制等尖端技术的防疫AI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可与搭载5G网络的服务器实时交换数据,执行建筑物消杀、体温检查、驱散聚集人群等任务。预计这种机器人2021年起将向国外出口。智能工厂建设推进,助力制造业升级转型。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智能工厂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已遴选出54家灯塔工厂作为全球智能工厂标杆,预计2021年全球智能工厂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日本发那科集团上海智能工厂三期项目开建,该工厂将通过发那科的工程集成及技术服务能力,利用其IoT、AI等智能制造技术,建成集生产、研发、展示、销售、系统集成与服务为一体的机器人超级智能工厂。韩国中小企业和创业部计划在2025年前将智能工厂的推进率从22%提高到30%,将其数量增加至1000家,并从中选出代表不同的行业的100家工厂作为“灯塔”,在工业园区建立数字集群,推动制造业与第一、三产业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成为重要趋势。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发布《制造业中的人工智能——到2027年的全球预测》报告,指出制造业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在2019年~2027年预测期内年复合增长率可达39.7%,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270亿美元。英国信息技术公司AVEVA与加拿大Axonify公司共同推出基于人工智能的微学习解决方案,提供具有丰富扩展现实功能的仿真培训,以及用于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工具的一体化教学平台,首创在制造业培训领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员工进行个性化高效培训的范例。德国开发出可监测机器人装配线故障的智能系统。这种智能系统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可忽略不相关的背景噪音,并区分多个目标声音,通过监测机器人正确作业时本应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其是否正常工作,以进行预测性维护。Geek+物流机器人公司应用先进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依托稳定可靠的硬件和高效算法大幅提升全球性供应链智能化水平,使物流更经济实用、高效率、灵活、安全和敏捷。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齐发力,助推自动驾驶汽车发展。IDC《全球自动驾驶汽车预测报告(2020~2024)》显示,预计2021年全球L1~L5级自动驾驶汽车出货量将达到3605万辆。中国工信部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文件明确了自动驾驶汽车的分级定义、分级原则,将为后续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的出台提供支撑。英国政府计划在2021年将自动驾驶汽车合法化,允许自动驾驶车辆在高速公路的慢车道上以不高于112公里的时速行驶。Waymo公司计划在2021年与俄亥俄州交通研究中心(TRC)开展合作,共同打造囊括丘陵以及密集型城市环境的全新测试场地,以便在不常见或危险性较大的场景中对自动驾驶汽车进行测试。中国无人驾驶卡车公司图森未来获得美国卡车制造商Navistar投资,双方将共同研发L4级无人驾驶卡车,并计划在2024年前实现量产。来源:工信头条 2021-02-16
1、顶层设计保障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新冠疫情全球大爆发给人类实体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也为加速发展数字经济提出迫切而现实的需求。2020年3月,党中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的要求。未来几年,我国会持续投入大量资金扶持新基建示范项目和工程。国家层面已出台的各项指导意见及各省市区为落实中央精神即将出台的各项行动方案,必将为我国下一阶段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产业数字化作为数字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制造业特别是以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装备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业,是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端装备行业产值高、供应链广,对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也代表着我国工业最高的科学技术、工艺水平、质量要求。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工业领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管理提升和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21世纪以来,美国“工业互联网”与德国“工业4.0”引起了全球制造业的产品开发、生产模式和制造价值实现方式的转变。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不仅是把握未来信息技术与工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多棱镜”,而且是信息技术发展到深层次阶段的一种崭新的工业发展模式,核心在于不断增强企业、行业甚至国家的整体竞争力。随着工业大数据分析、智能传感网络、工业网络控制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广,工业互联网技术正从最初的点对点远程控制与运维向更深度的网络化、智能化、开放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产生了巨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2、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2.1 数字化发展趋势传统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往往通过增加资源投入来实现增长的外延式发展,这种粗放模式使其综合能力提升不大,面临着效益不高的困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制造业想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必须依靠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实现协同的设计、供应链、生产与产品服务,置身于全球供应链的生态系统之中,应用互联网实现互联网+智能工厂[4]。从产业经济角度看,随着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成熟应用,创新驱动新增长与服务价值链延伸的发展模式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新动能,也是其转型升级的方向。随着国内制造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过去依赖人力、资源和能源的要素驱动式的发展方式已经到达瓶颈,急需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转变。重视产品、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是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逐步实现由对标跟随向自主创新转变的关键环节。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过去往往处于价值链的底端,设备场地投资重,投资经济效益不高。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未来经济增长点将是综合保障增值服务模式,形成服务型制造。通过先进的物联网技术采集智能装备产品的海量运行数据,应用工业大数据技术,提升产品性能,并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状态进行管控。通过制造、服务一体化,实现由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的价值链延伸转变。2.2 企业面临的挑战随着客户对产品功能、性能和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研制和生产周期要求越来越短,产品价格要求越来越低,高端装备产品的复杂度、制造工艺的难度和高定制化的程度成为企业的巨大挑战。面对随之而来的“多品种、小批量、高复杂”的制造特征与“高质量、短周期、低成本”的矛盾,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着贯穿于高端装备的全生命周期的最为复杂的制造问题——如何实现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率和充分柔性。3、工业互联网技术与管理模式创新实现内涵式发展近年来,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在传统行业中的快速渗透,传统行业在多方面能力得以提升的同时也对工业互联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界合作、融合创新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共识。智能传感技术、移动嵌入式系统、工业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在此过程中也得以与传统行业快速融合发展。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将工业互联网技术与管理创新相融合,以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延展产品增值服务,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典型应用涵盖了产品的销售、研发、运营和产品服务各个环节,包括利用嵌入物联技术和工业大数据实现产品创新、通过“端—管—云”形式实现智能产品远程运维、基于知识工程的智慧创成技术、基于MBD(模型定义)的设计研发、生产过程复杂的人工智能决策、自适应的柔性制造系统等。3.1 基于嵌入式物联技术与工业大数据的产品创新把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产品,实现产品在运行过程中对自身状态及周边环境的自感知,可实现故障的预警、诊断等功能。通过标准和开放的数据接口,能够对产品在运行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实现创新性应用等。各种数据挖掘的智能方法可以用于发现这些信息中所隐含的设计提升需求,使设计概念的创新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3.2 通过“端—管—云”形式,实现智能产品远程运维远程运维服务在工业互联网体系中往往以“端—管—云”形式出现,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远程运维服务也正在向更多的领域渗透。远程安全读取工业机器人数据,分析生产现场的运行状态,提供了一个非常安全的网络通道,使人可以在任何地方读取生产现场工业机器人的实时运行状态信息,为运维和性能优化工作提供支撑。3.3 基于知识工程的智慧创成技术产品研发设计过程的智能化实现,主要体现在客户需求经过设计转化为概念方案的阶段,这一阶段在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后将更加智能化、科学化。基于知识工程的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知识的智能化获取与结构化表达两方面,其中包括基于规则的方法、知识流分析方法、基于语义网络的方法等。将这些基于知识工程的方法应用到设计需求转化为概念方案的过程,再借助自然语言识别、语义检索和人工检索等技术,利用效应库、专业库及专利库等外部知识,分析当前技术趋势,可帮助设计员识别问题、快速找到最优解决方案,进而实现概念设计的智能化。3.4 基于MBD(模型定义)的设计研发随着VR、计算机网络、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不断成熟,采用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设计系统,可在数字孪生的CPS系统中实现产品的全数字化设计。近年来花费较高的物理性能试验被高性能仿真取代,这不但可以缩短研发周期,同时也有效降低了成本。企业在面对越来越高的产品性能要求的客户时,仿真数据优化、高效试验设计、智能优化等技术将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提高产品性能上。3.5 生产过程复杂问题的人工智能决策在先进的计划与调度、图像识别、过程质量控制等领域,智能设备的计算能力要比人类更高,与人类主要依赖经验进行判断相比,其可更快地给出更准确的解决方案。智能设备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采集生产过程中的人员、设备、物料等数据,再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预测模型和决策支持。例如,通过对生产状态的预测分析,可提前预警设备停工、质量事故、设备效率下降等状况,提醒相关人员及时纠正,避免问题对生产计划的影响。3.6 自适应的柔性制造系统单件小批量生产是当今制造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其需要在一次性且产量较小的生产中仍能保持高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及优化的制造周期。因此,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通过柔性线、机器人、AGV等智能制造装备的应用提高生产的柔性,可满足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环境;通过快速的产线调整、资源重组搭建自适应的柔性制造系统可应对这种挑战。智能工具是工业互联网体系中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形态最丰富、技术集成度最高的产品之一。在生产过程中,智能工具可通过内部集成的软硬件系统对生产环境和状态进行实时判断,并可随时与操作者进行人机交互,以促进生产全过程的提质增效。4、开展基于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的建议工业互联网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落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4.1 建立国家级智能制造联合应用开发创新中心依托中立的第三方科研机构建立跨行业的国家级智能制造联合应用开发创新中心,集中解决智能制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提供公益性质的公共开发、测试与验证环境。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与测试验证方法,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撑,为企业提供各类服务,起到产业孵化器的推动作用。4.2 企业全面开展精益管控体系搭建与系统的智能制造规划智能制造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建设前开展大量前置工作。前置工作主要有:一是拥有一套完整的目标导向的精益管控体系,使用精益方法以实现制造体系的全面协同;二是对工艺过程进行优化,并对制造装备改造升级,使制造装备具有智能化特点,使大部分生产过程不再依赖人工,保证生产效率与质量的一致性,以适应产品定制化、制造服务化的发展方向。工厂规划有完整的、基于系统工程理论并以精益思想为原则的方法论。整个规划以企业业务需求为出发点,配备适度的自动化,并使用专业的工厂仿真软件对建设效果进行验证,以保证规划效果。系统的工厂规划方法是业务目标实现的基础,也是实现灵活高效、柔性化、智能化生产模式的基本条件。科学的规划不但能够满足发展需求,也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果、优化发展方式。4.3 开展高端装备工业互联网示范实践高端装备企业想要切实有效地智能制造投资建设、推动内涵式发展转变,需要通过建设精益体系、规划智能制造体系、工艺改善和智能车间示范实践几个阶段。以产品制造全生命周期为对象,以产品制造过程与生产环境融合为目标,开展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车间规划、基于数据的分析与决策、基于IT驱动的质量管理、基于动态混流精准管控的制造执行、基于先进的项目管理和计划排程功能的企业资源计划、基于统一和结构化数据源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基于知识驱动的结构化工艺设计,实现高效协同的精准管控。通过生产过程中各生产要素间的互联与数据采集,并与信息系统进行数据集成,实现对制造过程工艺参数实时优化、误差自动补偿、智能监控等应用,最终形成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融合的智能车间系统。来源: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原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融合创新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杨菠、华业长青(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雄飞等